https://www.summametaphysica.com/history-of-ideas/
February 5, 2015
History of Ideas
思想史与玄学总论的位势理论
科学史是一部关于思想和意识的革命(史)。而且人类历史上有许多这些重新定义我们如何理解身边宇宙的基本分水岭。历史上有一些间歇性时刻;但是还有一些在科学和宇宙学史上被归类为范例改变者。在这儿,我们重点关注几个关键的历史性范例改变者。
理论:地球是圆的
尽管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毕达哥拉,地球是圆的这一概念就其起源而言也许仍是一个谜。我们知道,在公元前6世纪,球状形地球已经列入到学术讨论进程当中,并且从那时起,因其在公元前3世纪被古希腊(更具体地说是希腊/埃及)天文学确定为“给定”,持有这一观点(的现象)变得更加普遍。
希腊和埃及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6年——公元前195年)对(球状形)地球的大小进行了首次估算。(通过)测量地球上同一影子在不同地点的长度,埃拉托色尼得以能够计算出地球周长与其实际大小相差在15%以内。
理论:日心学说
日心学说——行星绕着太阳旋转的理论——最初是由古希腊科学家萨摩斯的阿利斯塔克斯在公元前3世纪提出;他的理论被普遍否决,转而赞成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学说——行星绕着地球旋转的理论。
在19个世纪后的16世纪,冒着相当强大的反对和阻碍,尼古拉·哥白尼,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家和基督教神职人员,重新介绍了日心学说。尽管理论中存在明显缺陷,在哥白尼之前,地心学说这一“根深蒂固的正统观念”已经盛行了好几个世纪。其缺陷之中最明显的是其无法调和其他行星的轨道。以地球作为太阳系的中心,行星似乎有不稳定的轨道,有时会完全扭转他们的方向。
日心学说也同样不被当时的学术机构和天主教教会普遍地从根本上承认。哥白尼在1532年向朋友吐露说他反对发表该理论,因为他担心自己会因为“他论文的新奇和不可思议”而受到嘲笑。虽然教皇在1536年亲自出席了哥白尼思想的讲座,而且一名主要的红衣主教(卡普阿的尼古拉斯·冯·勋伯格)鼓励他发表,哥白尼知道7年以后的1543年,也就是他逝世的同一年才选择把理论发表出来。
理论: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相对理论取代了主要由艾萨克·牛顿精心创造的具有200年历史的力学理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两个史无前例的作品中介绍了相对论。第一个是1905年的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从数学上推理和解释了时间和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它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包括牛顿物理学和其他随后建立的物理学分支之间的表面矛盾。此外,它给我们带来光的恒定速度和所有其与时空创建的蕴涵式;这些蕴涵式包括了描述能量与质量之间关系的基本计算式E = mc2。
狭义相对论的唯一缺点是它需要一个“平面”的时空来正常运作。重力弯曲了空间。所以狭义相对论实际上在现实的宇宙空间中是不能按计划运算的。爱因斯坦在1915年继续完成了广义相对理论后解决了这个问题。广义相对论统一了相对论和牛顿万有引力并且是我们理解时空中重力影响的原因。
理论:随机性
相对论的一个副作用是一个新学科的诞生——量子物理学。专以描述科学所知道的最小颗粒,其运行遵循着一套独特的定律,引入了概率和超级定位等概念。利用这种不确定的科学就是随机性理论。
随机性旨在描述一个根本上随机的没有顺序或者目的的宇宙。其旨在以相似的方式描述宏观的宇宙。虽然缺乏能够给出宇宙整体认识的能力,随机性还是在没有导向力(的情况下)提出了宇宙论,且其在反宗教圈子里扮演尤其重要的角色。不管它的不完全性和差距/缺陷,随机性是整个20世纪的主导理论——很大程度上在无神论学术界占主导地位,正如颇具讽刺的是,天主教会一直信奉的地心学说。请注意,由随机性/无神论学界部署的以维护其在学术界霸权的(经常具有高度侵略性的)策略并非无可指摘。
理论:位势论
位势理论颠覆了随机性/无神论的构建。该理论首次于1988年由曼哈顿的玄学学家大卫·伯恩鲍姆出版(参阅玄学总论I:上帝与魔鬼,Ktay出版)。位势理论(aka位势理论∞研究aka Q4P-理论)提出了一场宇宙学理论和思想意识革命。详情参阅SummaCoverage.com。
在新的统合理论下,相对论与经典模型和牛顿物理学相结合,位势论对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统一成整体以及宇宙玄学论具有重大作用。详情参阅PotentialismTheory.com。
位势理论同时也充当为科学、神学和宗教的统一因子。归因于意识和形式的同等重要的普遍现实,位势理论说明了两者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和统一的。详情参阅PotentialismTheory.com/ParadigmChallenge/。
伯恩鲍姆阐述了其玄学的超级定律:Q4P∞ → E +。伯恩鲍姆提出,无限的位势理论研究(Q4P∞)向Extraordinariation(E +)无限循环靠近,其为伯恩鲍姆假设的对无限惊异性与超复杂性的观点。详情参阅TheoryCore.com。
在混合(模型)中,位势理论解决了几个迄今在玄学中的棘手问题——神统系谱学(如果上帝真的存在,那么上帝的起源是什么)、神正论(魔鬼的问题)、目的论(宇宙的方向)和(人类的)目的——通过一个联立解概念:无限位势。永恒无限位势引起、驱动并指示了宇宙秩序;如果有一个预言——以一种形式或另一种(出现)——那么其动态(无限位势)则位于预言的核心。详情参阅 TTOE1000.com。
位势理论(aka位势理论∞研究aka Q4P-理论)显示了宇宙是如何随着普遍的不断增加的复杂性的路径/指向进行自然演变/复杂化的——在形式、意识以及甚至艺术和精神表达方面。正在进行的复杂化(参阅Glossary1000.com)正与现有的生物景观统一协调。
在每个层面上,宏观到微观,宇宙秩序寻求其最佳/最大的势能。位势理论∞研究在其创始者的玄学总论中第3部分的论述中有所阐述(1988年,2005年,2014年)。所有意识领域都受到其影响。详情参阅Philosophy1000.com。
最初,伯恩鲍姆单独与整个具有根深蒂固的学术等级的随机性/无神论者直接对抗;然而,在2005年和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劳埃德和泰格马克分别出版其与玄学总论相配合的作品(1988年,2005年,2014年):
宇宙的设计(Knopf出版社,2006年),麻省理工学院量子力学教授,塞思·劳埃德;
我们的数学宇宙(Knopf出版社,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马克思·泰格马克。
详情参阅xQuantumUniverse.com和 xMIT1000.com。